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辽宁去年粮食总产量达500.06亿斤

在辽北辽阔的土地上,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合作社的景象格外热闹。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,人来车往,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。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合作社内,时而调度运输车辆卸粮装粮,时而接待前来咨询开春选种的农户。

他的嘴角上扬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丰收的喜悦让他难以掩饰。

在辽南,营口渤海米业公司的加工车间内,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。稻谷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器中,经过谷糙分离、色选、消毒杀菌等十几道精良的加工流程,最终变成了袋装的商品大米。

公司董事长杨洪顺自豪地表示,种植端的5万多亩农田全部实现了实时监测和数字化管理,这是他们丰收的底气,也是保证大米品质的关键。

去年,我省粮食稳产保供交出了一份丰收的答卷,粮食产量达到了500.06亿斤,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三高产年。在克服了极端天气和局地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,这一成绩显得尤为珍贵。

为了保住“播”的面积,我省将粮食安全视为“国之大者”,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,始终将粮食生产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头等大事。

通过压实责任、出台支持政策,发放各类补贴资金84.1亿元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。

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5366.25万亩,超过了国家下达的指标,连续4年稳定在5300万亩以上,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深挖“地”的潜力方面,我省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,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78万亩,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,实施保护性耕作1690万亩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545万亩,耕地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

玉米、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由2个增加到11个,玉米项目区亩产同比提高近400斤,大豆项目区300亩连片亩产达到了681.1斤。

在提升“技”的水平上,2024年,我省遴选发布适宜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85个,发布主推先进适用技术30项,建设粮食生产科技示范基地113个,落实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10个、粪肥还田95万亩。

同时,落实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16个,开展高产稳产技术攻关试验和示范推广259万亩,项目区亩均增产达到了10%。

为了降低“灾”的损失,2024年6月和7月之交,针对二代棉铃虫、二代黏虫等重大病虫害,及时应急防治面积达到了500万亩次,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扩散蔓延;全年实施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8000万亩次以上,实现了虫口夺粮。针对局部降雨偏多及洪涝灾害,全省组织实施“一喷多促”877.9万亩,促进作物灾后恢复、生长发育、灌浆成熟和产量提升。

随着粮仓的更丰盈,农业高质高效的底色也更加鲜明。

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机补贴省级直接发放到户,新增农机具10.2万台套,创历年新高,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5%以上。

实施粮油经营主体提质强能行动,粮食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了2.3%,服务粮食作物面积增长了5.8%;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,全省粮食生产托管服务达到了3751万亩次,同比增长了5.8%。

彰武县先达万和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永贺感慨地说:“我们的单产提升改造地块,玉米亩产都超过2000斤,丰收是建立在集成技术的支撑上,地里涝可排、旱可浇,防虫用的是无人机。现在种地含‘科’量越来越高,许多操作在手机上就能远程完成。”

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尽管2024年我省实现了抗灾夺丰收,但异常气候事件频发、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,持续夺取粮食丰收的压力较大。

今年,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持续会同各有关部门、各地区做好稳生产面积、备春耕、防灾减灾等基础性工作,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,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

More from 乡村振兴More posts in 乡村振兴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