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粮集团在非洲的“签约”模式逐渐推广至撒哈拉以南地区,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于这一合作模式。
中国经济报导:11月6日,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迎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易日。在这一天,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,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进行了现场签约,采购了世界各地的优质农产品。
签约的规模超过了百亿美元,这不仅彰显了中粮集团的国际采购实力,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农业贸易的繁荣。
与往年相比,此次进口博览会上中粮集团的采购来源地更加多元化,进口结构也在持续优化。
这不仅体现了中粮集团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深入洞察,也显示了进博会在农粮领域的“溢出效应”正日益凸显。
在众多采购单中,超过三分之一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为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。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中粮集团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积极作为。
哈萨克斯坦、保加利亚、阿根廷等国家的农产品,如小麦、大米等,成为了中粮集团重要的采购对象。
特别是对哈萨克斯坦小麦的进口量较往年增加了约20%,这表明中粮集团对哈萨克斯坦小麦的进口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最大的粮食生产国,以其高筋小麦和低筋小麦而闻名。
中粮集团进口哈萨克斯坦的小麦,不仅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样化、高品质的原料选择,还能够拓宽农产品进口渠道,增强我国农粮供应链的韧性。
此外,中粮集团还特别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采购合作。近年来,我国已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。
在本届进博会上,中粮集团特别关注了贝宁、布基纳法索等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,如棉花等,并签署了采购协议,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
这不仅支持了当地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,也为这些国家融入全球农粮流通体系提供了机会,实现了互惠共赢。
中粮集团凭借其全球布局和全产业链运营的优势,加大了在非洲的投资布局,推动了当地农粮产业的现代化转型。
在南非,中粮集团创新性地探索出了“签约”模式,将当地农场纳入其产业链中,与农民在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连接,形成了高度的利益共同体。
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互利共赢,还为推进中非农业合作、促进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随着中粮集团在非洲的“签约”模式逐渐推广至撒哈拉以南地区,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于这一合作模式。
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非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也为全球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B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