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者,上所施,下所效也。育者,教子使作善也。
当下,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。2014年,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,每年都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。
新年伊始,澎湃新闻推出《名校长访谈》系列报道,与校长们面对面,听他们讲述最生动的师生故事,传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。

上海交大附中校门。本文图片均为校方供图如果给校长们分类,徐向东是典型的一名实干型校长。
“教育需要沉下心来做,做到一定程度,就厚积薄发了。”他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岗位上已经驻守了17个年头。
多年的经验赋予了他教育的智慧。例如,谈到新高考改革,谈到升学率,徐向东的观点是“一个学校只讲升学率,这个学校的学生是没有明天的,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,这个学校是没有明天的”。
又比如谈到创新人才,他直言: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,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。
“致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。”徐向东认为,用心追求教育真谛,用心承担教育使命,还需要不断求索,尽管前路漫漫,但他相信会有更多同道者前来。

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【对话徐向东】交大附中不是“集中营”也不是“疗养院”澎湃新闻:包括交大附中在内的“四校”是上海顶级高中的代名词,你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?
徐向东:一所学校好不好,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。
第一个是社会赞誉度。这关系到家长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就读。交大附中从来不去参加所谓的学校质量排名,从来不刻意宣传“四校”,我们深信,酒香不怕巷子深。
第二个是学生认可度。十五六岁的高中生,学校到底怎么样?他们完全有判断能力,学生非常明白,网络上有个说法:“什么叫母校,就是自己一天可以骂八遍,却不许别人说一句坏话的地方。”
第三个是校友贡献度。好学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绩好,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,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国家、对社会、对人类的贡献,当然包括对母校的支持和帮助。交大附中毕业校友几万人,与学校的互动非常频繁,校友们经常走进校园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业、创业经历。

交大附中学生OM社团活动澎湃新闻:交大附中如何平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?
徐向东:交大附中是上海市最像大学的中学之一,我们和复旦附中一样,从成立之初就是三年制的寄宿制高中。交大附中的成立与曾经的工农速成中学密切关联,朴实、踏实的“实”作风是我们的传统,同时,我们也受到上海交大工科背景的影响,鼓励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,我们的校园精神是“求实,求高,求新”。
我一直强调的是,交大附中不是“集中营”,也不是“疗养院”,我们有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,也有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。
学校的育人方式就是八个字:“自主探索、相互激发”。这就是希望学生在互动中成长,学校倡导学生自我设计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。
比如,我们学校有学生自主管理、服务、活动的“模拟社区”,不仅包括其他学校都具有的“学生会”,还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“自律会”、“服务会”。此外,毫不夸张地说,交大附中是“四校”中文体活动最多的。应该说,交大附中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。

交大附中学生在上课澎湃新闻:十几岁的孩子,能管好自己么?
徐向东:对于学生,我们真不用管得太多,教师管理的效果远远没有学生之间的自主管理效果好,这也是我从事教学、学生工作以来得出的结论。自主管理源自于学生内在的驱动和心灵的向往,而学校的管理则是要他们外在的服从和遵守。因此,交大附中一直在实施自主德育管理模式,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。
新高考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澎湃新闻:你青睐什么样的学生?对于学生的培养又有什么侧重点?
徐向东:我青睐的学生,是“十项全能”运动员。文化成绩要好,体育和艺术也在行,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